無違花語|豆腐柴
豆腐柴 ←豆腐柴屬←唇形科←唇形目
4月下旬,我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見到了一種開滿小黃花的灌木,名為“豆腐柴”。
據(jù)1982年《中國植物志》第65(1)卷介紹,其名出自1974年出版的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第三冊。書中介紹“葉可制豆腐”,且為直立灌木,我以為這或許就是“豆腐柴”名稱之由來。
1771年,近代植物分類學奠基人林奈發(fā)表Premna屬,該屬植物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有約200種,我國有40種。
1863年,波蘭植物學家Nicolai Stepanowitsch Turczaninow根據(jù)在我國寧波采集的豆腐柴標本,而將其命名為Premna microphylla。屬名Premna因豆腐柴而稱“豆腐柴屬”,種加詞microphylla意思是“小葉的”。
豆腐柴原產我國南方地區(qū)(包括臺灣省)以及日本,是一種落葉灌木,生長在山坡林下或林緣。在臺灣省,該植物被稱作“臭黃荊”。而《中國植物志》上,臭黃荊是指同屬的我國大陸地區(qū)特有的P. ligustroides。臭黃荊(P. ligustroides)與豆腐柴很相似,但后者葉片較大、花序分枝較長。
在日本,豆腐柴被稱作“ハマクサギ”,漢字寫作“浜臭木”?!颁骸钡囊馑际呛I,比如日本將海濱木槿(Hibiscus hamabo)稱作“浜樸”。而“臭木”(クサギ)指的是唇形科大青屬的海州常山(Clerodendrum trichotomum),這兩種植物的花完全不同,只是葉子比較相似。
這個“海邊臭木”與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一些記載有某種關聯(lián)?!渡褶r本草經》中介紹了一種名為“腐婢”的中藥,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在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說:“今有海邊小樹,狀似梔子,莖條多曲,氣作腐臭,土人呼為腐婢?!?/p>
對于這個“腐婢”,《中藥大辭典》認為就是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.。但是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只是介紹了腐婢“生漢中”,其味辛,平,以及主要的藥用價值。陶弘景輯錄的《名醫(yī)別錄》認為是小豆花,《唐本草》認為是豆科的葛花(Pueraria montana var. lobata)。
有學者認為,宋以后本草,如《本草易匯精要》、《本草蒙簽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都認為《神農本草經》之“腐婢”即赤小豆花。無論如何,按照這些考證,“腐婢”是豆科的植物,而不是唇形科的豆腐柴。
前面提到的海州常山以及滇常山(C. yunnanense),按照現(xiàn)代植物分類學來看,都是大青屬(Clerodendrum)植物,而與繡球科的常山屬(Dichroa)無關。常山屬的名稱因常山(D. febrifuga)而來,這幾種“常山”都是我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植物名。
由此可見,古人對植物的命名并不考慮他們是否同屬(當時也無此概念),而今人擬定名稱時則需要加以考慮,比如常山屬的硬毛常山(D. hirsuta)、海南常山(D. mollissima)等。
晚清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《植物名實圖考》中不僅收錄了“常山”,而且記載了4種“土常山”,其中一種據(jù)考證是豆腐柴,書中描述說“春間葉際開小花如木樨,色黃白,無香”。
從這段文字我們就體會到古人對植物的描述過于簡單,加之我國地域遼闊、歷史悠久,很容易導致后人完全誤解前人。木犀科的木樨(Osmanthus fragrans),也就是桂花,豆腐柴的小花與其只能算神似。
而借助手機的放大效果,我們比較容易觀察到豆腐柴的唇形科植物特點,花冠合瓣,二唇形。唇形科植物在我們身邊很常見,比如園林綠化的各種鼠尾草(Salvia spp.)以及城市荒地中的益母草(Leonurus japonicus)、野芝麻(Lamium barbatum)等。
唇形科植物的冠檐通常5裂,但是豆腐柴往往只有4裂,花冠實在太小,下唇3裂,寬也不過幾毫米而已?;ü趦炔坑腥崦?,喉部有橘黃色的斑塊以及略帶紫褐色的條紋。
豆腐柴可以制作豆腐,也就是所謂的“神仙豆腐”,使用的原料是鮮葉。近年來,還有制作豆腐柴果凍、保健飲料、發(fā)酵型葉汁膠凍等食品。除了食用價值外,豆腐柴的根、莖、葉富含果膠、蛋白質、多酚、黃酮類等具備多種藥理活性的功能性成分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血等功效,民間常用于治療風火牙痛、無名腫毒、跌打損傷、燒傷等癥。
《中國植物志》
直立灌木;幼枝有柔毛,老枝變無毛。葉揉之有臭味,卵狀披針形、橢圓形、卵形或倒卵形,長3-13厘米,寬1.5-6厘米,頂端急尖至長漸尖,基部漸狹窄下延至葉柄兩側,全緣至有不規(guī)則粗齒,無毛至有短柔毛;葉柄長0.5-2厘米。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塔形的圓錐花序;花萼杯狀,綠色,有時帶紫色,密被毛至幾無毛,但邊緣常有睫毛,近整齊的5淺裂;花冠淡黃色,外有柔毛和腺點,花冠內部有柔毛,以喉部較密。核果紫色,球形至倒卵形?;ü?-10月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(jù)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(jù)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